中国海外医疗市场规模达千亿美元 行业缺乏监管
更新:2016/1/21 点击:
很多癌症如果早期发现进行治疗,治愈的可能性很大,如果到了晚期,也就变成了重症癌症患者。很多医生认为,这类晚期患者即便赴海外就医,医学手段往往只能起到延长生命的作用。
“目前我们的客户主要集中在癌症患者,但我们也会拒绝患者。有的人想卖房去看病,这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,因为没有人能够保证这个病在美国能治好。美国即使有最先进的药物,在某种程度上,对于恶性重症患者,也只是生命的一个延长。”蔡强表示。
大量临床实践证明,对中晚期病人进行大剂量放、化疗,或对产生耐药的患者再次进行化疗,只能导致虚弱的生命更加垂危。
此外,昂贵的费用也是挡在患者面前的一道坎。以前往日本做心脏搭桥手术的木先生为例,医疗费用高达60万元人民币,如果在中国做这个手术,“一般五六万元,顶多10万元。”北京一名相关科室的医生告诉记者。
除了治病,海外体检也很受国人欢迎。王刚告诉记者,这拨客户的特点是希望在旅游的同时,做一次最好最优质的体检。
“有些项目确实是国内无法提供的。比如日本拥有一套达国际最新体检标准的、多层级全方位、综合复式的癌症检查体系,针对不同的癌症疑难特点设置不同的检查方法,并进行多重检查,确保早初期微小癌细胞也不被漏诊、误诊。”王刚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。
最新数据显示,日本癌症患者的5年平均生存率达到64.3%,东京地区更高达77%,而中国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30.9%,这跟癌症的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是有很大关系的。日本的防癌体检能筛查出极小的癌变细胞,80%的癌症在早初期就能被检测出来,其中80%的人可以得到治愈。在中国,大部分人发现癌症时已经中晚期了,错过了治疗最佳期。
“跟中国有很大不同的是,在日本负责体检的医生反而是最优秀的各科专业医疗专家,具备全面的癌症诊断治疗能力,可将任何细微的癌症信息从复杂的指标、数据、影像中分辨或排除,避免漏诊、误诊。”王刚表示。
对于海外体检,蔡强更多认为,国内绝大多数老百姓要有体检的意识和习惯,完全可以选择在国内的体检。但是一定要做体检,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,国内体检靠机器,国外体检靠专家。“很多患者也年年做体检,为何查不出病?因为做体检的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癌症,机器查不出问题,一定是人查出问题。”蔡强表示。
缺乏监管的“三无”行业
2009年,刚从澳大利亚回国的蔡强决定从事海外医疗这个服务行业时,几乎没有人看好。“很多人认为这个事情没戏,即便是我很好的医生朋友也那么认为。不少人认为我们的手术量超过美国,手术水平要比美国高。”蔡强表示。
2011年,蔡强还是启动了海外医疗项目,结果是“门可罗雀”。2012年全年,蔡强只接待了七八个患者。
不过,2013年开始,上门咨询的人越来越多,当年接待的客户上升到了两位数,第三年则见到了三位数。
但蔡强依然认为这个行业很小众。“这个市场规模不会很大,每年去国外看病的重症患者不会超过3000人。”蔡强非常肯定地表示,“毕竟首要条件便是有能力支付昂贵的费用,其次,国外的医疗机构同样不能保证可以治愈。”
“这个行业还比较混乱,缺乏监管,不少机构的网站上充满了谎言与欺骗。如果出现问题,大家都会认为这个行业是骗人的,所以我们很担心。”蔡强告诉记者,目前全国有100多家中介机构从事海外医疗业务,但有些机构甚至连办公场所都没有,“必须尽快建立起行业准入标准。”
王刚表示,整个行业依旧处于粗放发展的上升阶段,没有专属的监管部门、行业协会,没有行业标准,也没有特定的准入机制,“海外医疗服务企业提供的实际上是咨询与服务,但因为它的服务对象很特殊,必须得和医疗机构打交道,因此又习惯性地把行业归属到医疗行业”。
“曾有媒体报道,浙江的刘先生被不良中介骗去美国小诊所后,由于被无证医生治疗而延误病情。”王刚表示。
王刚还列举了行业内的“四宗罪”:盲目追求商业利益,外包服务环节或使用兼职;人员素质参差不齐,一些公司对患者后期服务断裂,跟不上;盲目夸大治疗效果,追求签约量;利用患者对海外就医的不了解,故意设置环节增加海外消费。
海外医疗服务并不简单,整个过程都需要专业的医学英语翻译,而中介机构提供的只是出国就医的咨询与服务,只向患者收取服务费用,“这个费用包括病历资料的整理翻译、签证辅助办理、预约医院和医生、接送机、出境后的住行、医院翻译陪同等,而患者治疗所花的费用是由患者直接和医院结算的,海外医疗服务机构并不参与其中。”王刚告诉记者。
根据蔡强测算,重症患者的单次医疗费用约15万美元,服务费逾2万美元。
“目前我们的客户主要集中在癌症患者,但我们也会拒绝患者。有的人想卖房去看病,这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,因为没有人能够保证这个病在美国能治好。美国即使有最先进的药物,在某种程度上,对于恶性重症患者,也只是生命的一个延长。”蔡强表示。
大量临床实践证明,对中晚期病人进行大剂量放、化疗,或对产生耐药的患者再次进行化疗,只能导致虚弱的生命更加垂危。
此外,昂贵的费用也是挡在患者面前的一道坎。以前往日本做心脏搭桥手术的木先生为例,医疗费用高达60万元人民币,如果在中国做这个手术,“一般五六万元,顶多10万元。”北京一名相关科室的医生告诉记者。
除了治病,海外体检也很受国人欢迎。王刚告诉记者,这拨客户的特点是希望在旅游的同时,做一次最好最优质的体检。
“有些项目确实是国内无法提供的。比如日本拥有一套达国际最新体检标准的、多层级全方位、综合复式的癌症检查体系,针对不同的癌症疑难特点设置不同的检查方法,并进行多重检查,确保早初期微小癌细胞也不被漏诊、误诊。”王刚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。
最新数据显示,日本癌症患者的5年平均生存率达到64.3%,东京地区更高达77%,而中国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30.9%,这跟癌症的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是有很大关系的。日本的防癌体检能筛查出极小的癌变细胞,80%的癌症在早初期就能被检测出来,其中80%的人可以得到治愈。在中国,大部分人发现癌症时已经中晚期了,错过了治疗最佳期。
“跟中国有很大不同的是,在日本负责体检的医生反而是最优秀的各科专业医疗专家,具备全面的癌症诊断治疗能力,可将任何细微的癌症信息从复杂的指标、数据、影像中分辨或排除,避免漏诊、误诊。”王刚表示。
对于海外体检,蔡强更多认为,国内绝大多数老百姓要有体检的意识和习惯,完全可以选择在国内的体检。但是一定要做体检,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,国内体检靠机器,国外体检靠专家。“很多患者也年年做体检,为何查不出病?因为做体检的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癌症,机器查不出问题,一定是人查出问题。”蔡强表示。
缺乏监管的“三无”行业
2009年,刚从澳大利亚回国的蔡强决定从事海外医疗这个服务行业时,几乎没有人看好。“很多人认为这个事情没戏,即便是我很好的医生朋友也那么认为。不少人认为我们的手术量超过美国,手术水平要比美国高。”蔡强表示。
2011年,蔡强还是启动了海外医疗项目,结果是“门可罗雀”。2012年全年,蔡强只接待了七八个患者。
不过,2013年开始,上门咨询的人越来越多,当年接待的客户上升到了两位数,第三年则见到了三位数。
但蔡强依然认为这个行业很小众。“这个市场规模不会很大,每年去国外看病的重症患者不会超过3000人。”蔡强非常肯定地表示,“毕竟首要条件便是有能力支付昂贵的费用,其次,国外的医疗机构同样不能保证可以治愈。”
“这个行业还比较混乱,缺乏监管,不少机构的网站上充满了谎言与欺骗。如果出现问题,大家都会认为这个行业是骗人的,所以我们很担心。”蔡强告诉记者,目前全国有100多家中介机构从事海外医疗业务,但有些机构甚至连办公场所都没有,“必须尽快建立起行业准入标准。”
王刚表示,整个行业依旧处于粗放发展的上升阶段,没有专属的监管部门、行业协会,没有行业标准,也没有特定的准入机制,“海外医疗服务企业提供的实际上是咨询与服务,但因为它的服务对象很特殊,必须得和医疗机构打交道,因此又习惯性地把行业归属到医疗行业”。
“曾有媒体报道,浙江的刘先生被不良中介骗去美国小诊所后,由于被无证医生治疗而延误病情。”王刚表示。
王刚还列举了行业内的“四宗罪”:盲目追求商业利益,外包服务环节或使用兼职;人员素质参差不齐,一些公司对患者后期服务断裂,跟不上;盲目夸大治疗效果,追求签约量;利用患者对海外就医的不了解,故意设置环节增加海外消费。
海外医疗服务并不简单,整个过程都需要专业的医学英语翻译,而中介机构提供的只是出国就医的咨询与服务,只向患者收取服务费用,“这个费用包括病历资料的整理翻译、签证辅助办理、预约医院和医生、接送机、出境后的住行、医院翻译陪同等,而患者治疗所花的费用是由患者直接和医院结算的,海外医疗服务机构并不参与其中。”王刚告诉记者。
根据蔡强测算,重症患者的单次医疗费用约15万美元,服务费逾2万美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