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   News
联系我们   Contact
搜索   Search
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

缺货致价格上涨3元甲亢药卖到20元 引消费者质疑

更新:2013/10/28 15:22:30      点击:
    “国产甲亢药太难买了,即使找得到,价格也贵得离谱。”近日,家有甲亢病人的柳州市民苏先生致电今报,诉说买不到药的烦恼。
 
  3元药价水涨船高
 
  苏先生的妻子是一名甲亢患者,多年来一直服用北京市燕京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甲巯咪唑片(又名“他巴唑”),平时都在附近的医院开药,但进入10月以来,这个国产药在该医院便断货了,只有少量同样成分的进口药“赛治”,但价格贵了十多倍,对他来说有点难以承受。眼看家里的“库存”就快消耗完,苏赶紧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找药。
 
  苏先生跑了三中路、解放北路、文惠路和荣军路上的多家药店,才终于在荣军路的两家药店找到了。其中一家店标价5元,但店员却要价20元,另一家店则卖17元。苏先生说,这个药的规格为每瓶100片,平时一般卖3元,最贵也不超过5元。如今因为紧缺,药店就这样坐地起价,太不合理了。
 
  有价无货一药难求
 
  10月26日,记者在市中心走访了多家药店,店员均表示没有该药出售。随后记者在荣军路找到了苏先生所说的药店,其中卖20元的一家已经断货。据店员介绍,下一批货要下周才能到,他们只能拿到10瓶。以前在供货正常的时候,该店每月销售量在100瓶左右,最近半年由于紧缺造成进货价水涨船高,而且还经常有价无货,现在卖20元每瓶也只赚1.8元。
 
  在另一家卖17元的药店内,甲巯咪唑片只剩下最后1瓶,被店员谭先生放在了货架的最角落。谭说,这瓶药是两个月前拿的货,他只打算卖给老顾客,所以也不摆在显眼位置了。以后除非有老顾客预订,否则卖完他也不打算再进货。
 
  谭先生坦言,对小药店来说,药品经过层层分销才能到他们手上。甲巯咪唑属于政府定价范畴,但上面的经销商加价,他也不得不涨,“我进货就要十几元,也不可能亏本按3元卖。”这类低价药本身没有什么利润,药店凭仅有的一点存货涨价,也赚不了多少钱。即使认为上面的经销商坐地起价,他也没必要为了几种不赚钱的低价药去和他们较劲。如果引起消费者质疑,他还宁可不卖。
 
  紧缺源于上游厂商
 
  药店紧缺,医院也面临同样的情况。据柳州市一家三甲医院药房负责人介绍,因为全国生产该药的厂家陆续停产,缺药现象已持续了一年多。此前厂家模糊地给出“原料短缺”的说法,引来各方质疑,其实还是有一定依据的。在药品的供应链上,制药厂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,甲巯咪唑的原料是化学原料,“在终端只卖3元一瓶,源头的化学原料又能卖多少钱?”做化学合成的厂家存在排污大、环保投入高的问题,如果原料生产商出于成本高、售价低等原因停产,制药厂也只能落入“难为无米之炊”的境地。
 
  这名负责人说,该医院的国产甲巯咪唑片早已断货,患者不得不转而购买进口的“赛治”,需求量增大使“赛治”的供应也时断时续,最近中断了几天,26日上午终于到货50盒,估计最多一周时间就会消耗完。只能请有需要的患者多加留意。同时,他也希望国家有关部门适当放宽这类药品的调价机制,允许适当提高售价,并从供应链的源头上,对生产这类常用低价药的原料和成品的厂商加大扶持的力度。
 
  擅自涨价涉嫌违规
 
  对于甲巯咪唑片在部分药店身价翻了几倍的现象,柳州市价格监督检查分局工作人员表示,无论是否出于紧缺原因,经销商如对政府定价药品擅自上调价格,则涉嫌违规。如果这种药在绝大多数药店内都有价无货,情况就比较特殊。如接到消费者针对某家药店或医疗机构实际的投诉,物价部门首先会核实该药品是否在政府定价名录内,然后到现场调查涨价的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,比如是否真的像一些药店或医疗机构所说的,由于层层批发商的涨价而不得不涨。核实这些相关情况后,再依法作出处理。